被譽為雪州第二大新村的班達馬蘭新村有“3多”,即神廟多、肉骨茶多及海鮮多。又稱為班村的班達馬蘭新村,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,“早上吃肉骨茶,晚上吃海鮮”,說明班村美食之多,讓許多食客直呼過癮!
佔地300英畝的班達馬蘭新村,分為4個區,即一至四區。該村在最巔峰期的村民人數高達5萬人,惟因人口流失問題嚴重,目前約有3萬名村民。
柯金勝:面對人口流失問題
班達馬蘭新村村長柯金勝表示,該村目前面對最大的問題包括人口流失問題及該村的發展。
他說,原是沼澤地的班達馬蘭,於1974年英殖民政府為實施緊急法令前,已有70多戶人家居住在“後尾芭”,即現為武吉克拉容路的地段。
英政府在實施緊急法令後,把當時居住在萬津、龍溪、瓜雪一代的居民集中在“後尾芭”。緊急法令結束後,“後尾芭”被改名為港口新村,直到我國獨立後,正式將村名改為班達馬蘭新村。
無論如何,他表示,克拉容路及巴班路佔地99英畝地段的木屋搬遷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村民,國陣政府於2001年表示賠償給涉及住戶,惟進度緩慢,需要多方面的配合。
吳國民:出版“美食目錄”帶動發展
另一方面,行動黨班達馬蘭州議員陳博雄特別助理吳國民指出,儘管許多民眾從美食這一環認識班村,但他們卻對該村其他方面並不知曉。
有鑑於此,該服務中心透過出版“班達馬蘭美食目錄”一書,讓更多人認識班村,進而帶動該村經濟發展。
營業33年無設攤名
班達馬蘭一區芋頭飯
地址:873, Jalan Keruing ,42000 Port Klang, Selangor.
營業時間:清晨5時至早上10時30分
查詢:03-3165 0998
休息日:不定時
位於班達馬蘭新村一區的芋頭飯,已有33年歷史。儘管該攤營業已久,但都沒有設立攤名,班村人都稱該攤為“班達馬蘭一區芋頭飯”。
兩名負責營業的攤主阿春及阿蘭,是姑嫂關係,堅持不透露自己的名字,只說該攤是她們的父親及家公李楚來開始經營,約10年前由她們接手。
該攤早前在班達馬蘭A校對面的大路旁設攤,許多前往碼頭工作的上班族及學生在前往上班或上學前,都會到該攤填飽肚子。不過,該攤目前已移至他們的住家,即班村一區繼續營業。
阿春說,其父親在還未經營芋頭飯之前,是在碼頭工作,直到他55歲退休後無所事事,接受親友的建議,開始售賣芋頭飯。負責準備食材的阿蘭說,她每日清晨3時開始準備食材,並在清晨5時時分開始營業。
▲芋頭飯(小份RM1;大份RM1.50)——加入芋頭及蝦米炒香的芋頭飯,飄出濃濃飯香,另加適量的參峇調味,更是惹味。(圖:星洲日報)
▲肉湯(1份RM3;1粒雞蛋RM1)——鹵豆腐、豬肉、豬腸及雞蛋,與芋頭飯搭配一起食用,別有一番風味。(圖:星洲日報)
▲阿春(左)及阿蘭兩姑嫂,合力將李楚來經營多年的芋頭飯生意傳承下去。(圖:星洲日報)
▲豬血湯(一碗RM1.50)——豆腐、豬血、豬腸及豬肉等烹煮而成的豬血湯,清甜可口。較為難得的是,現今還能品嚐到口感獨特的豬血塊。(圖:星洲日報)
赴台學創新肉乾製作法
福荃香肉乾食品
地址:106, Jalan Susur (Jalan Besar), Pandamaran, 42000 Port Klang, Selangor.
營業時間:早上9時至晚上10時
查詢:03-3166 2898
休息日:無休
福荃香老闆鄭再興投身肉幹行業長達28年,初時替別人打工4年後,開始設立肉幹行當老闆。他在設立肉乾行約5年後,開始自製及生產肉幹,並於5年前遠赴台灣學習更創新及多元化的肉幹製作方式。
他採用豬後腿及三層肉來製作肉幹。從巴剎購買生肉後,加工處理及加入國外進口的食材、鹽及糖作為調配,醃製約兩小時,再以炭火燒。
“早前我們都是手工製作,但現在都是採用機器生產,較有規模。”
他說,肉幹是華人傳統節日不可或缺的食品,每逢農曆新年或其他傳統華人節日,他們的生意量都會增加,尤其農曆新年,員工必須全天候燒烤肉幹才能應付龐大的需求量。
▲肉乾肉絲麵包(1份RM3;加蛋1份RM3.50)——烤香的肉乾肉絲麵包,散發濃濃的牛油味,飽滿的肉絲及肉乾讓食客一試難忘,憶起童年的味道。(圖:星洲日報)
▲豬肉乾(100克RM8)——採用炭火烤香的豬肉乾色澤紅潤,鹹香味十足,是歡慶佳節不可或缺的食品及送禮佳品。(圖:星洲日報)
▲豬肉絲(100克RM8);雞肉絲(100克RM8.20)——鬆軟的豬肉絲及雞肉絲鮮甜可口,適合一家大小食用。(圖:星洲日報)
▲鄭再興說,燒烤肉乾最重要控制火候,炭火不能太小,同時也不能太猛,否則會燒焦。(圖:星洲日報)
冠軍肉骨茶擁3分行
巴生毛山稿肉骨茶
地址:145, Jalan Chan Ah Choo, Pandamaran, 42000 Port Klang, Selangor.
營業時間:清晨6時至下午2時、下午5時至晚上9時
查詢:012-312 3125/012-904 2421(早市)、012-264 8558(夜市)
休息日:每逢初一及十五
營業迄今已有41年歷史的巴生毛山稿肉骨茶,不僅是擁有班村道地風味的肉骨茶,且同時也是冠軍肉骨茶。
目前該肉骨茶檔在巴生區擁有3間分行。
該肉骨茶檔少東李進得表示,其父親李亞雙於1972年在班村大街開始營業,營業初時是售賣包點,後因製作包點較為辛苦,才轉至售賣肉骨茶。
該肉骨茶檔較後遷至班達馬蘭A校對面繼續營業,直到約8年前才搬至現址營業。
炭火熬煮肉骨茶
提及為甚麼將肉骨茶檔取名為“毛山稿”,李進得表示其父親的別名是“狸貓”,而“毛山”則與福建話的狸貓諧音,因此取得此名字。
他們在凌晨2時30分就開始準備工作,他們先將豬肉切成塊狀,再洗淨及加入使用超過14種不同藥材的自調肉骨茶包放入,再利用炭火熬煮約1小時許。
他說,該攤售賣的碗公肉骨茶,利用炭火熬煮,最重要的是火候,肉骨茶的湯汁較為香濃,同時也是煤氣無法取代的地方。
▲軟骨(1碗RM9)——不嗜肥肉的食客可選擇軟骨或排骨部位,以上部位肉質較為紮實,口感不輸肥肉部位。(圖:星洲日報)
▲豬腳、豬腕、小骨及半肥瘦肉(每碗RM9)——碗公肉骨茶的湯汁較為香濃,肉骨茶檔業者惜湯如金,不浪費每一滴湯汁。根據當地人的吃法,他們首選擁有肥肉的部位,入口即溶且味道濃郁,風味十足。(圖:星洲日報)
▲來到班村,一定要試試冠軍肉骨茶!坐者左起為柯金勝、李進得及其母親陳英。(圖:星洲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