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山已無蛤,它的山和它的村,寧靜美麗。
從萬津轉入蛤山,一路上是各式樣保持得宜的傳統馬來高腳屋,村屋佇立在青青草地上,不是民宿但很有度假感。
我們的目的地是蛤山山腳下那間自卅年前,已以丐幫叫化雞這招牌菜,招攬各地食客的木屋。
現代人多為科技奴隸。車子停在山腳下木屋前,所有人一下車,並不是開心大叫“終於到達了”,而是掏出手機喃喃自語:“怎麼沒線路!”
好啦,這地方不能打卡無法上線,零干擾正好可以享受感受眼前一切。這裡是蔡國慶的家,木屋連著搭建在沼澤地的餐廳。坐下來,未見叫化雞,濕地上的彈塗魚已經一跳一跳在泥灘打招呼。
蔡國慶15歲開始跟著父親做叫化雞,今年不過40歲,他已經埋首炭堆25年。丐幫菜每天在他屋旁的大木棚下出爐。開放的木棚收拾得干乾淨淨,泥地上有兩行直排淺溝,陷進去的地方堆滿燒紅的幼炭,炭下埋著的便是包上數層油紙和麻將紙,再裹上厚厚黃泥的叫化雞、鴨、羊肉、豬手、豬肚和香飯了。
焗炭4小時
“叫化雞要埋在炭下4小時,炭要前一天開始燒,燒十幾小時。要燒到一定時間和溫度了,再把雞、鴨、豬啊埋下去。時間和火喉控制得不對,肉就會太老,太干,不夠香,不好吃了。”蔡國慶說。
蛤山曾有好幾座炭窟,為雪州生產火炭,蔡家是其一。約卅年前,這些炭窟不再燒炭,蔡父將炭窟用作開放廚房,黑溜溜的炭不見了,香噴噴的叫化雞取代之。
蔡國慶從小跟著父親料理叫化雞,多繁瑣的準備過程,都學好,也繼承了功夫。
“做法和用料還是跟老爸的一樣,但近年老是覺得雞和豬肉的品質,跟以前差遠了。”他也察覺到,自己一直在高溫中工作,手腳關節近年都不靈活了。現在,太熱的東西都不太觸碰,一碰關節就痛。焗好的叫化菜餚,現在常吩咐女兒料理上桌。
一定要訂座
這天吃到的叫化雞叫化豬手,色澤油亮光滑,一挾下,裡頭香氣全然釋放。全雞內注滿藥材,肉是軟又綿,再喝下藥材湯汁,嘴裡就是悠長的藥材香味。
除了包泥泡紙乞幫菜,其餘菜餚同樣出色。名長生不老湯的燉湯,藥材用料,應和十全大補湯雷同,湯水全是滋補的藥材甜味。平凡的炒冬粉,也炒得干身爽脆。
一道“家鄉無骨魚”,更是精彩。明明是一尾適中的馬鮫魚,粉炸後躺在盤中。未吃前,以為只是粉煎馬駮魚。挾起一塊,才發現看似完好的魚身,原來已經切段,並且完好地保留魚皮,魚皮底下是已去骨,打成魚膠的魚肉,魚膠和魚皮重新組合,手法高明。
這魚是蔡太做的,問她竅門,她哈哈哈笑幾聲:“很容易的。剖開魚起了肉和骨,將魚皮完好保留,魚肉打成魚膠,再將它用魚皮包起炸一下,就好啦。”聽來輕描淡寫,但也知道真不容易。
重點是,這些菜,不是你來到現場坐下點菜,就能一一吃到嚐到那麼簡單干脆。在這,要吃,得提前幾天訂座。“客人訂了座,我們比較好準備。”蔡國慶很認真地說。
蛤山黃蓉郭靖
關於蔡家叫化菜餚的由來,蔡國慶說過N次,但每每被問起,他還是微笑著娓娓道來。
蔡國慶的父親是個金庸迷。《射雕英雄傳》裡乞幫幫主洪七公被黃蓉的乞丐雞所誘,多番懇求終因此菜答應把降龍十八掌傳授予郭靖的故事章節,深深吸引蔡父,讓他照辦煮碗,將雞包泥包紙焗熟。摸索一陣,終成自家名菜。
金庸迷都知道,金庸小說中充滿想像、虛構、誇張、離奇、巧合,但在離奇與誇張背後常有人情物理的依據。看看蔡國慶和她妻子,兩人有一群孩子(五女一男),寧靜的生活,慕名不絕的食客,這般山腳下的生活,不也是走出小說的郭靖和黃蓉。
“蛤山生活簡單,手機收訊常有問題。華人住家只有幾戶。甘榜生活,忙完就休息,明天再繼續,就是這樣。這裡從前是皇城啊,有皇宮有皇陵。近年山上很多人玩滑翔呢。”
是的,蛤山是好地方。